close

「老師,我的孩子都不練琴怎麼辦?」

「不過他只是學興趣而已啦,應該沒關係吧?」

「老師,每天要練多久才夠?」

 

* * * * * * *

 

首先,「老師,我的孩子都不練琴怎麼辦?」

恭喜你!因為你的孩子很正常!

 

學琴要練琴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學琴不想練琴卻是幾乎每個家庭、每位家長和孩子都會面臨的困境

十個孩子裡有九個半都是這樣。

剩下的那半個,就是不世出的......乖寶寶了。

如果不想練琴就不練琴,

那世界上大概就不會有演奏家了!

(演奏家也想出去玩而不是待在家裡練琴呀哈哈~)

 

就像大人不想上班只想放假一樣,

面對枯燥的練習(是的,初階的音樂練習確實不如進階來得有趣),

孩子更願意吃喝玩樂而不想作功課,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如果家長能夠認知到練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我們從一開始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孩子尚未建立練琴的習慣,

其實是因為家長的認知不足。

提琴課不像某些怡情養性的才藝課一樣,

上課邊學邊做,回家放空就好。

相反的,提琴課中有非常多的細節,

需要在課後立即複習確保記憶猶新,

然後在未來的一個禮拜當中及時消化反覆操練,

以致下周上課時能針對本周的進度修正調整,

再學習新的進度。

 

有的家長會說:

我的孩子只是學興趣而已,所以不用太要求。

 

事實上,我認為這樣的想法並不只是學興趣而已,

反而是剝奪了音樂成為孩子興趣的可能性

 

怎麼說呢?

事實上,興趣常常伴隨著成就感而來

無論是打球跳舞畫畫拉琴,

在球都拿不穩、腳步都錯拍、不懂得調色也找不到音高的狀況下,

設身處地地想想,這是否很難引發興趣呢?

興趣必須奠基在一點點的基礎上,

就是學習某一新事物初期所需耗費的心思。

開始投進第一顆球、在拍點上踏步旋轉、

成功描繪出一株小草、和終於能用兩條弦拉小蜜蜂,

這是初期的努力帶來初步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及喜悅。

反之,在完全沒有練習和預備的狀況下,

光是這些第一步就足以絆倒孩子,

更別說讓孩子隨著興趣適性發展了。

 

家長口中的學興趣就好,是否是考試及格就好的意思呢?

你希望孩子在學習中有甚麼樣的收穫呢?

是有學就好嗎?還是快樂學習?

是快樂學習?還是有成效地學習?

快樂就一定沒有成效嗎?

有成效就一定不快樂嗎?

 

音樂演奏的初階練習相對來說是枯燥的,

從最基本的基本動作,

到最單一的節奏和音高,

光是消化這些東西就需要花上一段時間。

如果家長不能夠適時地陪伴鼓勵、甚至是要求規定孩子付上練習的代價,

學琴之路往往就是可預期地不了了之。

很多家長抱持著一種態度:

"當初是他自己要學的啊,那他應該要自己去練琴。

不自己去練琴就是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不要學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裡,容我先分享一個自身的成長小故事。

 

我的母親是個古典音樂愛好者,

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從小就被規定要學兩種樂器,

包括鋼琴和弦樂器。

我從四歲開始學鋼琴,

直到小學三年級進入音樂班之前換過不下十位老師,

原因是我無論給誰教都哭哭啼啼不想練琴。

神奇的是,二十年後,

當我終於在德國完成了我的音樂碩士學位時,

我的母親提起這些往事,我還真的都不太記得了!

我印象中明明就是小時候(似乎已經是小學五年級之後)

每天都很自動地練琴兩小時啊!

我的兩個妹妹也都從小學習兩樣樂器,

大的那個特別不喜歡練琴,

她甚至常常因為練琴的事被媽媽修理,

(我們那個年代還很流行用藤條打人啊......),

她自小學音樂班畢業之後就再也沒碰她的樂器了。

另一個小的妹妹,她現在是小提琴老師了,

非常擅長教導學齡前的孩子。

很難想像她的學生--從0~4歲這麼小的孩子,

能和音樂產生這麼強的連結和互動呢!

我的母親用同樣的方式去要求我們家的三個孩子,

卻得到截然不同的三種結果。

那麼,到底要求孩子練琴會不會有成效?

甚麼時候能看得到這個結果呢?值得嗎?

 

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就連走過這三十年歷程的我母親也沒有。

 

但對我來說,生命中最值得感謝父母的事,

莫過於他們當年不退縮不後悔的堅持,

讓我打最枯燥最乏味的黑白豆豆開始,

到現在演奏音樂收穫莫大滿足、從聆賞音樂中得到無比豐盛

得以一生徜徉音樂翰海飽嚐箇中甘美。

我幾乎忘了那段不斷換老師、哭哭啼啼不想練琴的童年,

但始終記得自己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徹徹底底愛上音樂,

練琴好比吃飯睡覺一樣不可省略,

琴房就像一個永遠無風無雨天天天晴的小小世界,

餵養著我的每一天。

 

家長的堅持一定有果效嗎?

 

同樣的作法對不同的孩子就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

父母的做法和決定就成為一個賭注了。

 

或者,我們別把事情想得那麼嚴重,反正學興趣嘛。

但是要學,何不就學習竭盡全力把一件事做好呢?

 

有時候,學音樂學得不只是演奏一種樂器,

而是學習一種學習態度。

負責任的態度、堅持到底的態度、擇善固執的態度、

面對挫折困難挑戰的態度,和歡喜收割的態度

這些能力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

是否比懂得演奏一種樂器來得實用,

或者更有價值得多呢?

這些態度,確實能透過學習演奏一種樂器來培養塑造,

前提是你和你的孩子們有多認真看待學習音樂演奏樂器這件事。 

 

* * * * * *

 

那麼,「每天要練多久才夠?」

 

因人而異,依階段而有所不同。

練琴就像吃飯和運動,暴飲暴食不好,最好定時定量,每周三三三。

(我想我的下一篇文章應該是:「老師,該怎麼練琴?」)

很多孩子是趕在上課前猛練幾個小時,

上完課後放個長假三五天不碰琴的,

這是最糟糕的練琴法。

同樣是每周總時數三小時,

每天都練半小時絕對勝過一兩天內把三小時嗑完。

初學的孩子,每天半個小時已經綽綽有餘,

禮拜天還可以放假一天呢~

我們的練琴時數會隨著程度不斷遞增

但是到底該練多少?

其實時間長短不一定左右練習的果效,

更重要的應該是練琴的方法。

我覺得該練到好,否則練到心理或肌肉疲憊就該稍事休息了。

就像每個人的食量、運動量不一樣,

練琴的腳步、速度和分量也都不一樣。

女生喜歡每天練一點,有的男生卻能在考前衝刺爆發,

心理素質和肌肉能量都不同,操作起來也不同。

我還記得音樂院裡有些同學總是忙著參加國際大賽或世界巡演,

渾身肌肉的他們,每天醒著的時候大概都在練琴;

但也有很多傑出的演奏家和大師們自稱練得不多,

像海飛茲就說練多了他沒辦法思考別的事:

"音樂家只想音樂?那可不行。"

 

但對於提琴初學者和家長來說,

"練到好"很難拿捏。

所以我給提琴初學者和家長的實用建議是:

每天練習,定時定量

初學半年到一年的孩子,視年齡而定,

每天十分鐘到每天半小時之間,周日可以放假。

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孩子,

可以開始把練習時間延長到45分鐘到一個小時之間。

從多年的觀察看來,

一個孩子如果到小學高年級都還沒展現出對音樂一丁點的興趣,

依台灣中學教育極其繁重的課業壓力,

那他大概也不太會有甚麼時間和機會繼續朝音樂發展了。

但在此之前,無論是孩子或家長們,

不妨勇敢嘗試。

也許無論是孩子或你自己,

都有可能找到一生的興趣和喜好,

終此一生、樂此不疲喔!

 

更多即時動態請看:

NeoImage_副本.jpg

 

延伸閱讀:

 

1)老師,一定要先學鋼琴才能學小提琴嗎?

 

2)老師,什麼時候開始學音樂最好?

 

3)老師,我的孩子都不練琴怎麼辦?

 

4)老師,我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去比賽?

 

5)為什麼練琴得手腦並用?不只是練琴,所有的學習都是!

 

6)老師,我的孩子大班,這樣的學習進度可以嗎?

 

7)只要有練琴就會進步嗎?錯了!

 

8)從這個頭號問題學生看我們那些曾經叛逆的青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科隆妮 的頭像
    科隆妮

    Duet。科隆妮的雙人舞

    科隆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