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只要回家有練習,學琴就會有成果,
事實上,這觀念只對了一半。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當中,我很驚訝地發現:
原來很多人回家雖然不是不練琴,
但練琴的時候完全將老師的叮嚀囑咐拋諸腦外,
在沒有設定目標也不在乎對錯的情況下,
練越多反而錯越多,
不練倒好!
這話怎麼說呢?
練琴是一個追求真善美的過程,
「真」就是「正確」、「善」就是「好」、「美」則是「更好」。
在「美」之前首先要追求的,是「正確」。
包括音高、節奏、指法、弓法、和強弱記號等等的正確表達。
很多人在還未完全釐清樂譜記載的記號之前,就開始動手練琴,
以至於產生很多錯誤。
也有很多人在練琴的時候其實並未留心聆聽自己的演奏,
以至於演奏錯了也沒發現。
到了課堂上,老師會依序指出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錯誤,
並且教導學生以何種練習法能夠改善錯誤,演奏出正確的音樂。
所以回家之後的練習就變得很重要了!
「老師上課的時候教了甚麼呢?」
如果不先思考這個問題就開始練琴,
那麼老師的教導就變得可有可無、
上課也變得沒有意義了。
如此一來只會重蹈覆轍,繼續演奏上禮拜的錯誤,
並且把錯誤練得更熟、更離譜而已。
如果沒練琴是零分,那麼練錯琴則是比零分更慘的負分了!
千萬不可小看這不經意的錯誤練習對正確演奏帶來的巨大殺傷力。
很多人會說:我有練啊老師~
可是,你照老師的教導練習了嗎?
或者只是每首反覆五次把半小時填滿、
絲毫不在意正確與否呢?
Muzik雜誌曾經有過這樣一篇報導:知過能改 功莫大焉
文章透過實驗,明確指出正確練習和正確演奏之間的正比關係:
『在練習過程中,彈奏正確的次數在所有次數中占的比例越高者,才是最後受試時表現較好的一群。』
『研究者從表現最好的三位受試者練習過程中發現:「如何處理錯誤」是其中的關鍵。最好的鋼琴家不是不犯錯,也不是一開始就錯得少,所以學得很輕鬆,而是他們用有效的方式來處理錯誤,以免一再犯錯,最後就能達到「練習中彈對的比例較高」的結果。』
『看來秘訣正如蕭伯納所說:「成功並非建立在從不犯錯上,而是建立在不再犯同樣的錯上。」
舉例來說。
有個學生漫不經心地演奏錯誤,在被指正之後,我要求他再反覆練習5次。
沒想到在這5次當中,他只對了1次,
其他4次又都漫不經心犯了和先前一樣的錯誤。
於是我問他:
「我們演奏了4次錯誤、1次正確,
那上台出錯的機率比較高,還是拉對的機率比較高?」
答案當然是出錯的機率比較高,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拉奏錯誤了!
既然錯誤次數這麼多,那我們得扳回一城,重新再練!
於是他又重新開始。
結果到了第15次,他所累積的錯誤是13次,而正確卻只有2次,
情況變得更嚴重,差距拉得更大了!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孩子在練習的時候從來不檢查自己的演奏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
而只是一味地反覆反覆再反覆;
也有很多孩子從來不放慢速度練習,
以至於就算拉錯了也沒時間發現,遑論修正錯誤了。
回到剛剛那個學生。
這次我要求他每拉一次之前,都必須重複思考老師的要求。
例如這個地方若是節奏錯誤,
那麼就必須先思考正確節奏到底長什麼樣子,才開始演奏。
如果是音準錯誤,
那麼就必須先思考到底該把手指放在哪裡才會發出正確的音高。
如果不先思考何謂正確,
那犯錯的機率一定是很高很高的。
思考之後,就開始練習正確演奏,
然後立刻停頓下來。
為什麼呢?
這時候,我們停止演奏,
為得是檢討剛剛那一次的練習。
剛剛的演奏對了嗎?我做了甚麼事讓它能夠達到正確呢?
是邊拉邊算拍子?還是手指的距離拿捏對了呢?
如果剛剛演奏錯誤,
那是怎麼個錯法?又該怎麼改善呢?
想好了,才能拉第二次。
這個學生經過我打斷、提問、回答之後再繼續練習,
正確演奏的成功率就立即大大提升了!
事實上,是漫不經心、不在乎對錯的態度讓我們不斷失誤,
而不斷失誤則在這個不明智的練習當中,成為一個可怕的壞習慣,
害我們後來得花上多倍的時間來修改、導正。
所以,#回家該怎麼練習呢?
1)想想老師上課教了甚麼再開始練習
2)練習的時候一定要用耳朵檢查自己的演奏
3)用腦袋嘗試想出解決錯誤的方法
4)用手勤奮地練習「正確」的演奏,直到它成為一個好的習慣為止!
祝大家練琴愉快~
更多即時動態 在 我們的臉書粉絲頁:科隆妮的提琴拉拉Land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