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案:

小學二年級的女生,四歲由SUZUKI教學法啟蒙,大班開始轉到我的個別班上。

她擁有SUZUKI教學法標榜卻很少見的優點,就是右手持弓的手型非常自然漂亮,完全不需要刻意調整;

但她的缺點也是SUZUKI教學法中非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視譜能力非常弱

我在教學上從未特定使用或推崇哪一種教學法,我相信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可取和不足的地方。就像SUZUKI教學法成功培育出不少提琴名家,(例如最近為MIDORI代打來台演出的新秀小提琴家弓新Arata Yumi,2011年維尼奧夫斯基大賽得主),但識譜不能卻更普遍地存在於許多學童身上。

 

經過多年的教學之後,我漸漸能夠認知到,對許多年幼的孩童來說,識譜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雖然不過是把音在譜上的位置和名字背下來而已,但卻常常非常難以執行,也因此而有許多奇妙的教學撇步應運而生。我曾經看過有些孩子的譜貼滿了紅紅綠綠的貼紙,例如C音是紅色、D音是黃色、E音是綠色,而提琴指板上也是如此:C音貼了紅色、D音貼了黃色、E音貼了綠色。如此一來,孩子看到譜上的紅色,手指按指板上的紅色就不會錯了!非常快速奏效的方法不是嗎?但這樣下去,保證孩子無論花一年兩年還是五年,他都搞不清楚自己在演奏些什麼,好比一個人能流暢地口說某種語言,但卻是文盲不能識字閱讀一樣。

 

正確認識文本--也就是譜--才是最根本的學習方式。也許剛開始很困難,也許得花上一些功夫和時間,但還是得學習正確地識譜。初期的樂譜非常單純,也許真的能用紅黃綠色來簡化音符,但隨著學習的推進,如果遇到#C了怎麼辦呢?貼上橘色嗎?雖然找出十二色的貼紙並不難,但這絕不是一個好方法!除了音高,節奏也是一個問題。初期也許只有一拍兩拍,但慢慢地,附點和切分音就會跟著出現了。如果只是透過模仿,也許能維妙維肖,但孩子還是不清楚自己究竟在演奏什麼。

 

對了!就是模仿!孩子最初的學習都是透過模仿而不是理解,就像寶寶剛開始牙牙學語一樣。但當寶寶長成到一個階段,當他開始思考,事情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學琴也是這麼一回事。起初,孩子「模仿」老師如何夾琴持弓,如何把弓拉直發出好的聲音;接著,孩子開始透過「記憶」來記住樂譜和指版鍵盤上音符的相對應位置;再運用對譜的認識來演奏他所「理解」的音;最後,因為結合模仿、記憶和理解思考,他開始能夠學習更複雜、難度更高、同時也更美的音樂。

 

我曾經聽說過某些教學法是運用聽伴奏帶來讓孩子們記憶演奏,換句話說,就是完全採用聽力模仿學習捨棄視覺和思考的訓練。如此很快就能琅琅上口,卻也必定在不久的未來被不能準確識譜這件事給絆倒。孩子因為不能準確認識記譜的緣故,就無法分辨附點和複附點之間些微的差異;或者因為不能理解音和音之間的音程距離,而無法正確地演奏半音和全音,以至於音總是無法拉準。也許以其他的方式代替識譜能很快地看到孩子演奏一首又一首曲子的成效,但很快地,老師、家長和學生--容我這麼說--都必須坐收惡果。

 

回到這個二年級的孩子。她的學習相當穩定,固定上課、每天練琴,家長的配合度也相當高,每堂課旁聽作筆記錄影錄音。她也曾經在比賽中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始終卡在她的識譜不能,而無法更準確地掌握音準。對初學的孩子來說,因為手指尚在發育、也還在訓練中,所以音不準是很普遍存在的。但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進展,學童對音準的掌握應該要能漸漸提高。但這個孩子因為是從未真的理解音符間的位置,所以無法正確掌握手指該放的地方,只能放在「差不多」的位置。「差不多」也是只透過模仿學習造成的一個要不得卻難以避免的習慣,音準上的差不多其實就是錯音了。當其他孩子的音高準確度不斷提升的時候,她卻只是裹足不前,因為在她未曾嘗試理解的理解裡頭,她已經拉得「差不多」了呀。

 

我們的補救方式是全部砍掉重練。學齡已經三四年的孩子,重新從零開始學高音譜記號第一條線是E、第一間是F這樣。找到音的名字和位置之後,再開始唱譜;然後分辨全音和半音;最後再把手指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這樣的學習維持了幾個月之後,似乎已經可以開始看懂譜了,於是我們可以回到正常進度。但不過幾個月,一個不嘗試記憶、理解的孩子,還是會把音的位置全部忘光光,又得重新再學一次,如此周而復始長達兩三年甚至更久。早期學習的遺毒,卻要以往後的年日曠日廢時地來彌補,甚至至今還沒能完全挽救過來。不僅學生,就連老師、家長也都身心俱疲,這是以其他方式代替識譜學習不可忽視的巨大後遺症。

 

確實,模仿是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模仿,那恐怕只能學到皮毛,稍微深入就會被難倒。

這個孩子從前上得是全美語幼稚園,但當我在課堂上問她:

How are you today ?

她的回答卻是:

蝦,妳說什麼啊?

How are you today ?

噢,I am 6 year oh~

......

 

SEE,如果只是透過模仿......

 

似乎很多家長認為早點學高年級的課程是好的,例如大班就會一年級數學、一年級就會二年級數學這樣。事實上,孩子從出生就在操練他的模仿能力,簡單的加減乘除都是透過模仿就能學得會的,但並不是每一種課程和學習都會教導孩子理解和引導孩子去思考。相反的,我從學生身上看到許多超進度的學習常常只是先學會而不是學得好,情況只要稍做調整、應用程度提升,這類型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被打倒

 

坊間充滿了超進度學習的補習班,這也凸顯了家長的迷思和普遍的不安,認為先學會就是贏在起跑點,有時候卻為了速度而犧牲品質。妳願意妳的孩子學得早還是學得好呢? (只要方法正確,當然可以又早又好!)妳希望他跑得快還是跑得遠呢?(這就很可能需要權衡一下了。)妳希望她只是模仿拷貝、做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事,還是學習理解記憶和思考,成為一個用腦、有更大發展空間的孩子呢?幫助妳的孩子不只是用手,更要用腦來學習。

 

 更多即時動態 在 我們的臉書粉絲頁:科隆妮的提琴拉拉Land

NeoImage_副本.jpg

 

延伸閱讀:

1)老師,一定要先學鋼琴才能學小提琴嗎?

2)老師,什麼時候開始學音樂最好?

3)老師,我的孩子都不練琴怎麼辦?

4)老師,我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去比賽?

5)為什麼練琴得手腦並用?不只是練琴,所有的學習都是!

6)老師,我的孩子大班,這樣的學習進度可以嗎?

7)只要有練琴就會進步嗎?錯了!

8)從這個頭號問題學生看我們那些曾經叛逆的青春

 

 

 

 

arrow
arrow

    科隆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